漳州,福建最南的城市,東與廈門、泉州接壤,西與廣東梅州、福建龍巖毗鄰,九龍江水穿城而過,從城中的中山橋往東二三十公里,就可到達大海。
漫步漳州古城,可以感受到濃郁的閩南風情。紅磚紅瓦紅房頂的老城區中西合璧的騎樓建筑林立的宗祠和牌坊當然,還有那句耳熟能詳的閩南方言,“愛拼才會贏”!作為閩南文化主要分布區域之一,漳州這片土地上書寫了無數關于拼搏的故事。拼搏之始:陳家父子開基立業溯源這股子“拼”勁兒,還得從一千三百多年前說起。那還是唐高宗時代,福建東南沿海動蕩不安,將軍陳政奉命來此戍守。跟隨他一起到來的,還有兒子陳元光和58個姓氏的將士。然而那時的東南沿海,并不是什么人間樂土,叛亂平定之后,擺在陳家父子和58姓將士面前的,是一片荒蠻。開荒,沒有一股子“拼”勁兒怎么行?為了在異鄉生存發展,這些來自中原的將士,在荒無人煙的九龍江畔插柳為營,自此立下根基,成為最早的一批“閩南人”。陳政去世后,陳元光承襲父職,鎮守閩南。唐垂拱二年,他奏請朝廷在泉州和潮州之間建立漳州,成為首任漳州刺史。陳氏一門開疆拓土的功績被漳州人銘記,陳元光由此被尊稱為“開漳圣王”。如今海內外有八百多座供奉“開漳圣王”的廟宇,鼎盛的香火散布在漳州人足跡到達的地方。朱子講學明理轉世風何生求知若渴不惜命由于漳州偏居東南一隅,且城中大多數人是軍戶出身,民風彪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還是一片文化的荒漠。直到大儒朱熹的到來。南宋紹熙年間,年屆六旬的朱熹來到漳州任知州。見當地“俗未知禮”,迷信成風,百姓不知孝悌之義、人倫之重,朱熹深感責任之重。為了矯正人心、轉變世風,他專門抽出時間,放下政務,去古城各處為學子講學。有時遇到好天氣,還會選擇在室外講學。一次,他正在城中的白云巖下講學,有一位名叫何有的學子匆匆趕來,發現不大的空地上已經擠滿了人。何有不敢驚動老師,就挪到旁邊的山石上去聽。朱熹講得精彩,何有聽得入神,卻沒有發現背后就是深谷,稍有閃失,就會掉下懸崖。何有的求知若渴,讓朱熹十分欣慰,就沖著這股求學的“拼”勁兒,漳州文脈興盛有望了。朱熹的到來為漳州帶來了文化的甘霖。后人記載:“大儒朱文公來守其郡,講明理學教化。名宦鄉賢彬彬輩出,稱為海濱鄒魯。”武將藍理高喊殺賊所向無前漳州人的拼勁,放在武將身上,就是不顧生死,豁出性命。清康熙二十二年,將軍施瑯率軍攻臺。激戰之時,作為主將的施瑯被流矢射中負傷,軍心動搖。危急之時,先鋒藍理帶領漳州子弟兵迎著猛烈的炮火,沖向敵軍。就在這時,一發炮彈落在了藍理的船上,爆炸的彈片擊中藍理腹部,頓時肚破腸流,一頭栽倒。看到帶頭沖鋒的猛將倒下,敵軍大喊:“藍理死了”。話音未落,身負重傷的藍理卻一躍而起,高呼“藍理沒死,殺賊,殺賊”。他勢不可擋的勇猛,讓清軍士氣大振,最終取得了勝利。如今,漳州城中還矗立著當年為藍理立下的牌坊,其上“勇壯簡易、所向無前”八個字為康熙皇帝御賜。這八個字既是藍理所向披靡、勇往無前的寫照,也是閩南人的精神所在。這是一座“活著”的古城,漫溢著閩南人家的煙火味道,那些保留著漳州記憶的建筑、古跡和文化遺產,講述著漳州人一路拼闖的歷史,也書寫下愛拼會贏的故事。#第七季#播出內容:《漳州——海濱鄒魯愛拼會贏》播出時間:2021年8月28日(周六)22:00播出頻道:CCTV-4中文國際頻道來源:CCTV4《記住鄉愁》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環球節目中心新媒體
制片人/楊修雯
責編/王冉編輯/石香云
END
世界精彩盡在掌握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