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統編語文品傳統文化
五年級上冊
五年級上冊收錄的格言雋語比較豐贍,第二單元學習目標之一是提高閱讀速度,這個單元后的“日積月累”收錄了四首詩詞中的名句。
第一條是出自晉代詩人陶淵明《雜詩》的名句:“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第二條出自宋代愛國將領岳飛的《滿江紅》:“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钡谌龡l出自宋代理學家朱熹的《勸學詩·偶成》:“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弊詈笠粭l是毛主席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的名句:“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這一組詩詞名句的共同主旨是勸誡人們要珍惜大好時光,不要蹉跎歲月,否則將追悔莫及。這樣的主旨,也是對單元學習目標的一種呼應和拓展。
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主題是舔犢之情,收錄了古代家訓或奏疏的四條格言。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三國諸葛亮五十四歲時寫給他八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意在教導兒子要按照君子的標準來修身養性,淡泊名利,遠離喧囂?!熬影菜嘉?,戒奢以儉”出自唐代名臣魏征寫給唐太宗李世民的奏疏《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向唐太宗李世民講述治國安邦的道理,指出君王如果不“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除奢侈而行節儉”,國家就不可能治理好。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出自宋代史學家司馬光寫給其子司馬康、教導他應該崇尚節儉的一篇家訓——《訓儉示康》,意思是人們從節儉的生活進到奢侈的生活很容易,要由奢侈的生活改變到節儉的生活卻很難。“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出自清代理學家朱用純的《治家格言》,旨在告誡子女要懂得糧食和織物都來之不易,要格外愛惜。
這一組格言除了一條是老臣給年輕君主的勸諫之外,另外三條都是父親給子女的勸勉,均體現了上一代對下一代的關愛,與單元主題可謂高度契合、天衣無縫。
五年級第八單元的主題是讀書。其中第24課《古人談讀書》集中收錄了孔子、朱熹和曾國藩關于讀書學習的名言。其中,出自《論語》的孔子名言有三條:“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默而知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保ā墩撜Z·述而》)這三條格言從不同的角度強調了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出自朱熹《訓學齋規》的是一段關于讀書***的自述:“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這段話道出了朱熹本人的讀書心得,揭示了只有聚精會神方能過目不忘、過目成誦的道理。出自曾國藩家書的是關于志向、見識、恒心決定讀書成效的論述:“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睆娬{了志向對讀書學習的引領作用。
第25課冰心的文章,暗引了一句熟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揭示了讀書與實踐不可偏廢的道理。
這個單元的“日積月累”,收錄了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其中第一首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比喻理論創新離不開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系統學習,也是廣為流傳的讀書格言。
五年級下冊
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日積月累”集中收錄了五條格言,都來自古代典籍。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出自《論語·里仁》篇,意思是君子與小人價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曉之以大義,而對普通人則要動之以利害;因為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害。“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蕩;小人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出自《孟子·公孫丑上》的第六章,意思是同情心是仁的開端。這段話的原文為:“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仁、義、禮、智,這四種好品質的萌芽,只要細加呵護,促其健康成長,就能成就事業,安定天下,否則連侍奉父母這樣起碼的責任都擔不起。“多行不義,必自斃”出自《左傳·鄭伯克段于鄢》,意思是違背仁義道德的事做多了,必然會被自己的惡行所害,導致失敗?!叭擞袗u,則能有所不為”出自朱熹和他弟子問答匯編的《朱子語類》,意思是“一個懂得羞恥的人,就能主動拒絕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而不是肆無忌憚。這幾句格言從正反兩方面告誡我們,一個有志向、有追求的人,就要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作者為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0年07月23日第5版